

名稱:玄參
生長習性: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、溪旁、叢林及高草叢中。分布較廣,主產于湖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。
生長周期:1年生
畝產:200—300公斤
藥用價值:清熱涼血;滋陰降火;解毒散結。主溫熱病熱和營血;身熱;煩渴;舌絳;發斑;骨蒸勞嗽;虛煩不寤;津傷便秘;目澀昏花;咽喉喉腫痛;瘰疬痰核;癰疽瘡毒。
栽培種植:
選地整地:玄參不宜連作,可選前茬作物為禾本科或豆科,排水良好,土層深厚,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種植。地勢以向陽、背風、低坡地為宜。土質粘重、易積水地不宜栽種。深翻平地時要清除殘株落葉,揀去石塊,使土壤疏松。每畝施廄肥或堆肥1500-2500公斤做底肥。細耙整平后作畦,畦寬1.3米左右,高20-25厘米,溝寬40厘米。山坡地要橫山作畦,以防水土流失,同時注意開好四周排水溝。
繁殖栽培:秋末冬初玄參收獲時,選擇無病害,粗壯,側芽少,長3-4厘米的白色不定芽,從蘆頭上掰下留作繁殖材料。芽頭呈紅紫色,青色,或開花芽(芽鱗開裂),細芽及帶病子芽,均不宜留作種用。收后的種芽在室內攤放1-2天,以免入坑后發熱腐爛。選擇高燥,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土坑儲藏,坑深30-40厘米,長寬不宜過大,將種芽放入坑中,厚約33厘米,堆成饅頭形,蓋土7-10厘米,以后視氣溫下降情況,逐步加土或覆蓋稻草,防止種芽受凍。一般每坑放種芽100公斤左右??拥乃闹芤_好排水溝。在種芽儲藏期間要及時檢查,發現霉爛、發芽、發根及時翻坑。開春前,隨天氣變暖需逐漸去掉蓋土,以防種芽伸長。也可用室內地窯貯藏,在儲藏期中,保持溫度在5℃以下,并注意勿使發熱燒堆引起種芽伸長或干枯。下種時間和方法: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以早種為好。浙江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栽種。在準備好的畦面上,按行株距35×35厘米開穴,每穴放種芽1-2個,芽頭向上,蓋焦泥灰一把,覆土厚約5厘米左右。每畝用種40-80公斤。下種后要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。
田間管理:(1)追肥,生長期一般追肥3次。齊苗后施第1次肥,每畝施入糞尿500-1000公斤,促使幼苗生長。當苗高35厘米左右,玄參生長即將轉入旺盛時期時進行第2次追肥,每苗施人糞尿1000-1500公斤,廄肥1500公斤,促使地上植株旺長。此時氣溫較高,在行間應鋪一層樹葉或嫩草,以降低地溫,保持土壤濕度。7月上中旬玄參開花初期,進行第3次追肥,以施磷鉀肥為主,每畝溝施過磷酸鈣50公斤,草木灰300公斤,施后蓋土,以促使玄參塊根膨大。(2)中耕除草,幼苗出土后及時中耕除草,第1次在4月中旬,苗出齊以后;第2次在5月中旬;第3次在6月中旬。中耕除草不宜太深,以鋤松表土,不損傷塊根為度。(3)培土,培土一般在第3次施肥后進行,將畦溝底部泥土培在株旁。以保護根莖部生長,使白色種芽增多。(4)灌溉排水,玄參較耐旱,一般不需灌溉。如遇長期干旱,可在太陽未出前澆水。雨季開溝排水,防止積水引起塊根腐爛。(5)摘蕾打頂,植株上部形成花蕾至初花期,及時將花梗摘除,減少養分的消耗,以促進地下塊根膨大,提高產量和質量。
病蟲害防治:白絹病,主要危害根及根莖,南方發生較多。于4月中旬開始發生,6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溫潮濕季節為發病盛期,可延續至9月。土壤排水不良及施用未經腐熟的有機肥料,均能使發病加重。被害玄參根部腐爛,病株迅速萎蔫、枯死。防治方法:與禾本科作物輪作,忌連作,不與易染病的地黃,附子、白芍、太子參及花生等作物輪作;整地時每畝用1.5公斤的30%菲醌或石灰50公斤翻入土中進行土壤消毒;種栽用50%甲基托布津(或用50%退菌特)1000倍液浸種5分鐘后晾干栽種;加強田間管理,注意開溝排水和通見透光,多雨地區應采用高畦種植;發現病株,及時拔除,移出燒毀,去除病穴土壤,并在病穴及四周撒石灰粉消毒。地老虎,以幼蟲危害。幼蟲多在夜間活動,常于玄參苗期咬食幼芽,造成斷莖缺苗。防治方法:清晨人工捕捉地老虎幼蟲;毒餌誘殺,田間發生期可用90%敵百蟲1000倍液,或75%辛硫磷800-1000倍液根際澆灌;用糖醋液誘殺成蟲,效果較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