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名稱:芍藥
生長習性:喜陽光,溫和濕潤氣候,耐高溫耐寒。采用分根繁殖,也可種子繁殖。主產于浙江、安徽、四川、湖北、山東等省。
生長周期:一般4—5年為藥熟期
畝產:一般產3000—4000公斤
藥用價值:味苦、酸、性微寒。具有養備、斂陰、柔肝、鎮痙、止痛功效。治血虛肝旺引起的頭痛、頭暈、胸肋痛、瀉痢腹痛、月經不調、蹦漏等癥。
栽培種植:
選地整地:要選用地勢高燥、排水良好處,要求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的砂質城土。在地勢較低處種植,要筑高臺,應有充足的清潔的灌概水源。大田栽培一般每3~4年輪作一次,栽植前1-2個月進行保深翻。深度60~100厘米,每666.7平方米可施腐熟糞干1500~2000千克或200~250千克的餅肥,切記不可施用沒有腐熟的生肥。
繁殖栽培:9月下旬(秋分)至11月上旬(立冬),芍藥苗,使根疏展地放于穴中,當填土至半坑時,抖動并上提苗株,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。苗株上提高度,以芽與地面相平為準,經澆水土坑下沉,正好為適宜的栽植深度。栽植過深,芽不易萌發出土,即使出苗,生長發育也不旺盛;栽植過淺,根莖露出地面,夏季受日光曝曬,易導致死亡。最后填土至穴滿,搗實,上堆10厘米左右的土堆,以防寒保墑,也起標志和保護作用。視土壤墑情,若土壤濕潤,栽后可不澆水,一般應栽后即灌水。
田間管理:(1)中耕除草,翌年春季,芍藥發芽前,將上年秋季的土堆松平;生長期,要保持土壤疏松、無雜草,做到雨后即鋤,久旱即鋤。(2)摘側蕾,芍藥除莖頂生出蕾外,莖上部葉腋部還生有3-6個側蕾。如及早摘去側蕾可集中養分,使主蕾花大豐滿;如留著側蕾,則花開豐富,觀賞期長??筛鶕枰?,自主掌握。
(3)澆水追肥,芍藥系肉質根,根系發達,抗旱能力強,一般不用澆水,如春旱或伏旱時間較長,可澆水一到兩次,最好用無污染的河水,冬季視土壤干濕情況,也可澆一次越冬水。芍藥生長旺盛,需肥量大,一年可施兩次,入冬前,可施一些長效肥,如腐熟的餅肥(150kg/畝)或大糞干(1500kg/畝),花開前或花后可施一些速效肥,如復合肥、二銨(10-15kg/畝)。
病蟲害防治:葉斑病 又稱“黑斑病”。此病為多毛孢屬的真菌傳染,真菌主要浸染葉片、莖、花。一般在花后15天發病,初期發病表現在葉背面有谷粒大小褐色的斑點,邊緣色略深,形成不規則的同心環紋枯斑,7月份斑增大,互相融連,葉片枯焦凋萎。防治方法,應采取清潔園地和藥物防治相結合,“立冬”前后,將牡丹田中的干葉清理干凈,減少病原菌來源。5月份噴施1:1:160倍的波爾多液,10—15天一次,直到7月底。發病初期噴灑500—800倍的代森鋅,7—10天一次。蟲害防治:有螻蛄,蠐螬和地老虎 ,主要危害根皮和嫩芽。防治螻蛄用毒餌和夜間燈光誘捕。防治蠐螬、地老虎可采用發酵有機肥加入辛硫磷翻入地下20厘米處,效果良好。
